
《那些你未必知道的印尼》
對印尼,你的印象是什麼?
幫傭、外籍勞工、外配、貧窮與落後?
你能分清楚印尼和印度嗎?
如果你是這樣認為的,那麼你應該看看《那些你未必知道的印尼》這本書,因為作者將帶我們一一打破這些迷思與刻板印象。
這本書在說什麼
《那些你未必知道的印尼》一書的作者賴珩佳,多年前選擇跑去當印尼媳婦,頂著高學歷與高薪水,但是為愛毅然決然選擇投入新生活,面對眾人質疑的目光,她才發現原來台灣人的刻板印象是這麼深。
在歐洲或美國定居就是令人安心,去了東南亞就是糟蹋,真的是這樣嗎?
面對文化與價值觀的種種衝擊,也希望打破眾人的刻板印象,作者才決定提筆寫下這些年在印尼生活的紀錄與見聞。
“我告訴自己:「要睜開眼,好好看看這裡,努力在這兒生活著!」”
從文化衝擊到食衣住行育樂
對台灣人來說,想像在印尼生活是很困難的事,因為在印尼定居的台灣人本來就不多,出國留學的台灣人,可以分享歐美的見聞,他們有很強的交流能量與凝聚力,也有力量強大的同鄉會,網路上更有數不清的資源可以尋找,但是,卻很少聽到印尼的台灣同鄉會。
台灣,是一個大量吸收西方文化的社會。
對於東南亞國家,台灣人是感到陌生的。
作者提及剛到印尼時,馬上就遭受強大的文化衝擊,不管是日常生活的小事還是食衣住行,在在都使她感到不便,雖然她的工作需要時常在國外出差,但是久了之後終究要面對自己是個印尼媳婦的事實,她很有可能一輩子常住的國家。
所以在大夢初醒之後,她終於坦然接受這個事實,開始認真在這塊土地上生活。
在書中,作者用許多詼諧的手法來描述印尼這個國家的習俗,例如:
- 印尼的「請開動」發音是喜拉幹,馬幹(Silahkan Makan),一開始不明就裡還覺得自己被罵了髒話
- 印尼人直線思考的邏輯,以及外資企業因應的變通方法
- 雅加達的塞車文化與慣性遲到,所有人都在車陣中老去
- 食物的特色以及請客的習俗
這些東西有些是我們已經知道的,有些是積非成是的,更有不明所以的,透過這本書,慢慢揭開我們對印尼的誤會,也使一般讀者從旅遊書以外的方式來瞭解這個國家。
要體會,而不是品頭論足
印尼和台灣是很不一樣的國家,台灣有著相較之下較為健全的社會福利制度,每個人基本上都能活在一個有地板保障的環境中,這個地板就是社會安全網,但是相對的天花板的高度也會受到限制,大家都能活得小康,可是無法大富大貴。
但是印尼不一樣,印尼是一個沒有地板也沒有天花板的國家。
拜作者所賜,她嫁入的是印尼的豪門(其實她自己也很驚訝,是結婚後才知道),我們才能一窺富人的生活與特別的習俗。
像是印尼-新加坡一日生活圈,放假到新加坡逛街看醫生是習以為常的事;炫富的方式就是請大量保母來帶小孩,甚至還有管理保母的經理….種種讓人瞠目結舌的行徑,讓我們這種一般人覺得新鮮又有趣,同時也感嘆貧富差距之大。
但是作者最厲害的是,她並沒有因為自己的身分而驕傲,其實她大可以當個貴婦不要出門,但她還是選擇放下身段,學習這個社會的處世之道,觀察印尼的日常生活,這是很不容易的。
我在印尼外派的時候,遇過一些老闆或經理,在言談之中仍不免流露出對這個國家或民族的優越感,說到底,它們最後也沒有選擇去真正了解這個地方,可見能夠換位思考是多麼不容易的事。

印尼也有高級商場
台灣的反思
本書不僅提到印尼人民的日常育樂,同時也簡述的印尼的建國史以及排華運動始末,讓我們得以了解印尼華人在這個國家中複雜糾葛的角色與定位。同時,也稍微提到印尼的政治情勢與政策,印尼近年來的快速發展和正確的政治領導是密不可分的,但是民間的活力與自發性更為重要。
《那些你未必知道的印尼》前三分之二在描述印尼這個國家的輪廓,後半部則聚焦在近年來的產業發展趨勢,以及台灣可以著力的地方。
- 你可知道台灣在二十年前曾是娛樂文化輸出國?
- 台灣的水果在印尼可以賣到多高價?
- 台灣和印尼在醫療、農業與各種方面的合作你是否了解?
這本書不但介紹當地習俗,在產業與新南向政策面上也有一些建議,像是電商、金融業、飲食與其他產業,適合前往印尼拓展事業或是想瞭解印尼風土民情的人閱讀。
感想與總結
總體而言,這本書沒有太艱深的議題,就像一篇篇的臉書文章一樣匯集在一起,讀起來十分輕鬆,我大概在三小時內就能順利讀完。
這本書是在2018買的,因為在印尼工作的緣故買來閱讀,即使過了兩年再重讀一次,仍是十分趣味。
當然這本書某些人可能會覺得結構比較鬆散,那是因為本書針對各方面進行概括性的描述,況且印尼號稱千島之國,一島一習俗也是很正常的,當然不可能100%精確描述所有現況,但是總體來說書中內容與我的所見所聞還是大致相符的。
其實作者在書中說的一段話讓我特別有感觸:
“許多台資企業雖然有心在印尼發展,但可惜的是仍以自己的想像做判斷,認為這裡是落後的未開發國家、生活水平低落、消費水準不高,還無法正視印尼這片土地的現狀。”
確實,我們還有太多地方需要學習了。
希望有一天,台灣人能夠放下自己對於東南亞國家的優越感,讓自己的國際觀不再只有NBA或MLB,看看世界的其他角落是如何發光發熱的。
我深深地這樣期盼著,就如同作者所說:
“我們也許該學習尊敬印尼這個國家,這片土地,以及這裡的人民與文化。”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