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工的人》

《做工的人》

《做工的人》是一本描寫勞工生活的散文作品,作者林立青是一名營造業工地主任,透過他的生活經驗寫出各種行業不為人知的一面。

這本書是再讀,我第一次讀是三年前,當年這本書的熱賣在台灣引起廣泛的迴響,我手上這本是37刷,可見影響力有多大。這次連同《如此人生》一起閱讀,有了更多深沉的體會。

 

這本書在說什麼

這本書分為三個章節,總共有27篇文章,分別呼應不同的大主題:

  • 工地人間:談工地(營造業)不同的人事物以及小故事
  • 愛拚:走出工地,將觸角延伸到勞工階層的普遍觀念
  • 活著:底層角落為了生存的掙扎,以及那些不經意的刻板印象

說是這樣說,但其實每篇文章都能夠獨立閱讀不會互相影響,只怕你心情越看越沉重。

 
他的書寫口吻很平凡,沒有艱深的用語和怪力亂神,有的只是貼近生活的描寫,快一點的話數小時就能讀完。

 
在〈呷藥仔〉中,他提到許多工人生病了不願去看醫生,並不單純是因為固執,而是因為一旦去看病,面對醫囑衍生的只是羞愧,現實的壓力讓這些人根本無法好好休養或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誰不願意健康地工作?)長久下來變成自己配藥酒或是買成藥,非要等到倒下了才會由家人拖去醫院做檢查。

〈罰單〉一文則有趣地描寫當環保局人員與勞工對峙的火爆場面,一張六萬元的罰單是環境正義的展現,但是對另一方卻是三個月的生活費,罰下去簡直要跳樓,我當時就在想,都是受雇者卻要彼此相欺,而真正的受益者卻在背後轉嫁成本笑呵呵,可憐啊。

〈種族與歧視〉直指台灣人內心醜陋的一面,當省籍衝突在這個世代不存在後,更多人無法意識到自己其實已經把歧視丟在外籍勞工或是外籍配偶身上,正如他在書中所說:

 

“我們可以號稱選出女總統,但還是可以看著「大陸、越南新娘十五萬保證處女」貼在電線桿上”

 
何等諷刺。

最後,〈伴唱小吃部〉寫出了這些工人原始的情慾以及道德的掙扎,工人也是人,也會有生理的需求,然而面對有殘疾的風塵小姐,這樣的消費方式究竟是各取所需還是同情憐憫?恐怕連當事人自己都有說不出的情感,自古弱弱相殘,但在我們看不見的角落,相濡以沫展現了人性的光輝。

 

正當工作有什麼不對

從看板工、檳榔西施、茶室姊妹、外勞到工地師傅,林立青書寫的人物都有一個特色:那就是他們好手好腳工作、養活自己,成為支撐社會發展的基石,但是卻沒有話語權。這些人的聲音是被忽略的,而我們,常常是選擇性的去忽略他們。

 
只因為我們被教育這樣是不好的、是失敗的,人應該要往上爬。

 

“我們既然知道以一個人的經濟條件去斷定其社會階級以及地位是錯的,並且深惡譴責,那又為什麼不改變對他們的看法呢?”

「這社會要求他人有尊嚴活著的,幾乎都是收入穩定的人。」

 
這句話印在書本的書腰上,成了新的宣傳工具,打在那些中產階級的心上,像一面鏡子,映出他們心中的罪惡感,說穿了就是出版社的行銷手法,但是還真的有用,至少更多人願意去理解他們所不懂的事物。

 

本書的爭議

這本書的評價是兩極的,擁護的一派認為《做工的人》提供工人們一個被看見的機會,作者為底層勞動者發聲,揭露那些勞動角落不為人知的一面,而反對者的聲浪也頗大,我最常看見的反對論點有幾點:
 

  1. 作者自詡為勞工代言人:明明只是一個監工,所有的內容來自於他身邊為數不多的接觸樣本,卻能在標題中定義八嘎囧、水泥師傅、檳榔西施,既然是小人物紀實,為何能夠以偏概全?
  2. 作者爬上去了,但是勞工還沒上來:作者的知名度大增,但是問題沒有解決,底層勞工的苦難是他往上爬的工具。
  3. 整篇作品都是煽情內容以及情緒性發言,沒有對於制度的檢討以及體制的建設性提議,最後淪為抱怨,反而加深不同階級的對立。

 
先說個人結論,我對於這本書的評價當然是正面的,我自己就是工地出身的孩子,裡面的情節描述對於我的生活經驗算是吻合,當然裡頭的描述是否有故意誇大則不得而知,現實往往比小說更離奇,我們沒遇過,並不代表它不存在。
 
對於反對派的論點,我個人的看法是這樣的:
 
作者從來沒有說過他是勞工代言人,他寫書的目的也不是為了成名,因為在寫書的好幾年前,他就已經在Facebook上發表許多關於勞動階層的文章了,當然我知道成名後可能會讓一切變得不同,但是這需要時間來證明。

然後我也同意確實有以部分取代全體的問題在,因為宮廟文化有好的也有壞的,工地文化也是如此,全部聚焦在可憐的、博取同情的一面上當然有點偏頗,但是總體來說我還是支持的,原因無他,這個社會上確實需要多一點不同的聲音。如果我們認同《大江大海一九四九》談鄉愁、《山豬‧飛鼠‧撒可努》談排灣族原住民,那實在沒有理由反對《做工的人》談勞工。

 
這個社會已經有許多政治正確的作品,我們不需要更多。

 
通俗一點來說,這本書就是一種平衡打擊。

 
最後是制度的問題,我也明白這樣的書並沒有實際解決問題,但是,很多書也沒有,期許一位作家對於勞動環境提出有建設性的改革提議,是否過於美好?如果說這樣的解決方法應該由社會學者、立法專家來推動,那麼,過去這段時間他們又在做什麼?這些改革真的造成了幫助嗎?還是衍生更多的新問題?

 

控訴之後

總結來說,正反兩邊所保持的觀點從一開始就不在同一個水平,所以這種爭論注定不會有交集。而這也更回頭對應出本書出版的目的:所有的爭執都來自於誤會與不理解,而《做工的人》反映了另一個世界的觀點,讓我們有機會重新瞭解彼此。

或許還會有人擔憂這樣的寫法反而因為工人書寫工人,更加深一般人對於勞工階級的刻板印象,不過這已經是後話了,作者也坦承當初並沒有想這麼多,他的書寫確實是非常主觀的,但是這樣的書寫才能引導出其他人的真實感受。

 
而我認為,一本好的作品要能引起迴響、更要能引起爭議。爭議,是討論的開端,代表事物被看見。

 
而理解只是開始,後面的路還很長。

 
 
 

若對《做工的人》這本書有興趣,可透過此博客來連結購買,你不會有任何損失。購買之回饋金,將全額捐款給家扶助學金,詳細內容請見本站公益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