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牌下的真相》(1)那些門牌背後沒有告訴你的事

《門牌下的真相》(1)那些門牌背後沒有告訴你的事

《門牌下的真相》的書名直白有力,直接說明這是一本介紹住址與街道的書籍,作者是迪兒德芮‧麥斯葛(Deirdre Mask),曾是享譽百年期刊《哈佛法律評論》的編輯。

這本書被《時代雜誌》列為2020年度百大必讀好書,但有趣的是,作者並非一開始就想寫這本書,甚至也不是地理學或社會學專業,而僅僅是在某次因緣際會下發現一件事:

這個世界上有些地方是沒有街道地址與門牌的。

初讀至此,我也嚇了一跳。

那些我們不知道的事

為什麼會這樣呢?難道門牌的出現不是理所當然的嗎?

作者為了完成《門牌下的真相》這本書,親身造訪了許多地區與國家,並詢問當地專業人士的看法,幾乎跑遍了大半個地球,不管是印度、羅馬、倫敦、柏林還是日本,都是他研究的目標,而這些地區也確實擁有許多有趣的地址歷史,像印度加爾各答的貧民窟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在加爾各答的貧民窟,作者見識到那裏骯髒混亂的環境,許多房子根本不能被稱作房子,但是生活在那裏的人們彼此幫助,社群關係緊密、和樂融融,即使沒有門牌也無所謂。

即使如此,作者仍然選擇此處做為本書的開頭章節,我猜想,這大概是作者想要帶我們作一個想像實驗:

萬一有一天你失去了門牌,會為生活帶來什麼不便?

老實說,不方便的事可多了。

門牌,就跟這個世界多數的事物一樣,一開始充滿新奇,直到某一天被我們視為理所當然,逐漸被選擇性遺忘。上網購物,要填地址;申請銀行帳戶,需要地址;沒有門牌號碼的人,連選舉的投票通知單都收不到。

無法申請銀行戶頭、無法網路購物或是行使公民權力,還很可能找不到工作,只因為履歷表上都會規定應徵者必須填上居住地址,自然也得不到「正常人」應有的待遇。

某種程度上,擁有門牌地址是一種身分的象徵。

那政府為什麼不發放門牌就好了呢?作者提到,因為提供門牌號碼背後需要的準備工作太多了,地籍測量、人口普查等等都是大工程,而且貧民窟大多都是違建,若發放門牌等同於就地合法,這是至今問題無法得到解決,政府部門消極不願處理的原因之一。

但更深層的理由恐怕是:給予門牌等同於承認這些貧民的存在,這將會顯現出政府的無能。

若沒有地址,你就不存在於世界上。

這恐怕是一國國民的悲哀。

《門牌下的真相》(1)那些門牌背後沒有告訴你的事

image credit: Ahmed akacha via Pexels

反過來說,難道有地址就是好事?

恐怕也不見得。

作者提到,現代人雖然早已接受門牌號碼的設定,但是在歐洲啟蒙運動以前,門牌被認為是沒有必要的東西,以至於當奧地利女王瑪麗亞.特蕾莎開始推行門牌設定時,這種行為甚至被認為是邪惡的存在。

1990年代時,耶魯大學教授史考特(James Scott)就曾為這種情形下了註解:

“…現代之前的國家在很多重要層面上,可以說是半瞎的。國家對於自己的子民以及人民的財富、地產、產量所在地、身分等所知甚少。”

所以我們會驚訝地發現,如今在新聞媒體上看到那些名嘴或政治人物痛斥國家機器如何迫害、打壓他們時,第一步竟是從造冊開始。

居住地要造冊、財產要造冊、當然身分也要造冊。

有了門牌,能夠讓我們找到位於某地的某個人,但同時也能讓國家找到你,逼你繳稅或是上戰場。

時至今日,在全世界各地仍有不少這樣的陰謀論者,認為門牌或編號的存在是個禍害。

在門牌出現之前

除了門牌號碼的發明,街道的歷史也很值得一提。

因為在門牌造冊編號之前,人們對於地圖的印象常常是透過地標來決定的,就像台北捷運有動物園站、松山機場站一樣,早期的倫敦也充滿了各種花園路、教堂街或是平底鍋弄,光從名字就能知道去那裏會見到什麼。

我們甚至可以說,門牌與街道的命名本身就是一段歷史。

在書中,作者不單只談門牌與街道的作用,同時也逐步剖析那些名稱背後的邏輯與歷史,有許多都是富含深意,但我們卻從未想過的:

  • 為何美國的街道都習慣使用編號,歐洲國家卻不愛?
  • 房屋編號依照偶數、奇數各一排,這是誰的發明?
  • 英國倫敦習慣按照在地建物命名街道的邏輯,竟然造成了大災難!?

作者撇除專業科系的有限觀點,透過有趣的破題方式,以及生動的角度來描寫門牌的故事,還不經意地提到了地理環境、歷史和都市計畫的知識,或許這就是這本書獨具魅力的所在吧!

《門牌下的真相》內容豐富但卻不深澀,作者旁徵博引,在過程中收集了超過六百條文獻(這根本直逼博士論文的程度了吧),顯示編排這本書的用心以及付出的努力。

本書的章節編排緊扣著發展、起源、政治、種族與階級等主題展開,每個小章節都是一座城市或國家的故事,就算分開閱讀也不妨礙閱讀的體驗,可說是相當友善。

推薦各位閱讀。

若對《門牌下的真相》這本書有興趣,可透過此博客來連結購買,你不會有任何損失。購買之回饋金,將全額捐款給家扶助學金,詳細內容請見本站公益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