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人生》

《如此人生》

 

《如此人生》是一本描寫邊緣勞動者的書。

從幾年前他的第一本書《做工的人》發行以來,針對底層勞工的現況進行描述,重新喚起大家對於底層人物的重視,這次他再接再厲,把視野移往更幽微的角落。
 

那些真實存在的歧視

在這本新書中,他的描寫範圍越發廣闊,觸手不再侷限於一般階層的勞工,更多的是八大行業、臨時工與外籍移工,並從中討論這些人所受到的階級壓迫與隱性歧視。

什麼樣的隱性歧視?

  • 大家斗內給賣肉的直播主,卻鄙視陪酒的坐檯小姐
  • 面對危險而沒有工安保障的工作,只能用「這些人有危險加給」來安慰自己,然後對這些勞工的處境視而不見
  • 明明外籍移工加新住民已經占全台人口超過2%,卻當作不知道,繼續漠視人權
  • 派遣勞工成為台灣勞動環境的隱憂,大家工作餬口卻沒有勞動保障

原住民、約聘工、街友…還有太多太多,一時三刻無法道盡。

我們已經活在一個笑貧又笑娼的社會。

 

“台灣人笑貧又笑娼,笑貧就可以不去面對社會不公,笑娼就可以無視於結構壓迫。”

有光的地方就有影

本書由一篇篇小人物的故事堆砌而成,這些人從事著不為人知,也沒有興趣了解的工作,而林立青大概是台灣第一位將他們的處境寫上檯面的作家。

這些小人物其實就在我們生活周遭,夜間鋪柏油路的工人、大街上的檳榔西施、家中照顧長輩的幫傭、還有做著傳產的水泥工、油漆工……它們就是我們,而我們卻選擇忽略。

為什麼?因為人想要往上爬。

想要往上爬,想要迎向光明,就不能往下看,就要在競爭中一次次把人踩在腳底下。

 

“社會把他們擠壓至最邊緣,連轉身的餘地都沒有,然後指責他們不夠努力。”

 
在書裡頭我們看到養家糊口選擇清潔大樓的媽媽、為了母親癌症醫藥費選擇陪酒的八大小姐、以及為了工作斷了手指卻只能領六千元的工地大哥。對他們來說,被動收入、永續經營、自我投資都是不存在的名詞,很多人只是想糊口,撐過今天,再換明天。

《如此人生》就是描寫這種樣態的一本書。
 

不是誰都可以當工人

即使我們都知道這種競爭沒有意義,賺多少錢和念多少書關係也沒有絕對的關係,但每個人還是趨之若鶩地往前衝。產業轉型、地方創生、附加價值、品牌服務…一個又一個的新名詞被創造出來,訴說著這個社會應該要朝向的未來。

但是大家忘記了,有光的地方就有影子,一個健全的社會發展,不只是靠服務、科技業在支撐,更多的是製造業,那些大家看不上眼的傳統產業,才是養活眾多家庭的根本。

作者也提到了一個大家常有的偏見,那就是做工是一種簡單的事。

只有沒有選擇才去做工,是很多人的印象。但是做工沒有這麼簡單!

 

“許多人認為「好手好腳就可以去工地」,這種刻板印象既不全面、更不客觀。”

 

模板工、油漆工、木工、精密機械、印刷、鋪路、水電…各行各業有著不同的專業與know how,一概而論實在太過可笑。

我自己就親身體驗過,光是搬個碎石垃圾都有學問。

用力的角度、方位、重心的轉換還有腰膝並用,不懂的人只能搬兩個小時就掛在地上,垃圾袋只能裝半滿是常識,不明就裡的人只會指指點點說你沒有充分利用垃圾袋的空間,等到自己來第一個閃到腰都不知道。

這本書恰好也提到,讀起來好笑,想起來卻悲傷。
 

如果你有力氣發聲,代表你還不夠苦

在他筆下的這些人物,多數有一個共通點(包含他自己):就是對於政府有著根本的不信任,原因很簡單,因為這些人時常是沒有話語權的一群,在需要妥協的時候,他們就是被犧牲的一群。

警察只會欺負沒有能力的攤販;公部門每年辭退,再重新簽約打掃的阿姨,讓她永遠無法累計年資;監工與內業人員只在乎工期,壓縮現場人員的權益…台灣的許多成果,就建立在彼此壓榨的狀況下,予人一種金玉其外之錯覺。

其實各行各業又何嘗不是如此?醫護的壓榨、空服員抗爭、年金改革不也一樣嗎?

錯了,《如此人生》這本書告訴你,這些人說話還有人聽,真正為生活掙扎的底層人們,常常連發聲的機會都沒有。

 

“社會是殘酷的,無論對於年長或年幼者,這社會給予弱勢者的機會越來越少。掌握資源的人所做的永遠是把資源掌握得更牢。”

 

或許有些人會覺得這本書很矯情,裡頭處處強調社會的不公不義,又刻意把這些角色描寫的無比悲慘,不過我理解到的是:這樣的問題已經成為整個結構乃至社會的隱患,大家當作沒事,可能只是因為還沒輪到自己罷了。

事實總是傷人。

所以,他選擇戳破這一切。

當然,即使在最黑暗的時刻,人性的光明面還是能夠被彰顯,如果我們能夠多願意了解彼此,或許這些誤解與鴻溝可以被填平,而我們也能多培養一點同理心,這大概也是作者寫這本書的用意之一吧!正如他在書末所說,大多數人不懂工地,就如同他不懂選舉一樣。

對話,是互相理解的開始。

 

“我的想法很簡單:我寫清楚一點,讓你們看得懂。”

 
 
 

若對《如此人生》這本書想要了解更多,可透過此博客來連結購買,你不會有任何損失。購買之回饋金,將全額捐款給家扶助學金,詳細內容請見本站公益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