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見機會:我在偏鄉15年》
260公里是什麼概念?
以台灣當作比例尺,或許讓人想到台北到高雄,但是對作者來說,這是他十五年來苦心耕耘,橫跨宜蘭、花蓮的偏鄉服務範圍。這個一般人無法想像也無法堅持的任務,他扛下來了。
這本書在說什麼
《看見機會:我在偏鄉十五年》是一本談論偏鄉教育與數位推廣的書,作者須文蔚是東海大學華文文學系特聘教授,內容是他自2005年走入偏鄉服務的經驗談,一共有十五篇故事。
這些故事雖然沒有特別連貫,但是建議從頭開始閱讀會比較順暢。
作者原先只是一位助理教授,因緣際會下擔任了東海的校刊指導老師,同時帶領大學生進行資訊志工的服務,在這樣的過程中,他看見世界正在迅速的變化,網路的發展將會是未來的主宰,然而網路同時也是一把雙面刃,雖然加速了都市孩童的學習,但也同時讓城鄉差距變得越來越明顯。
想像一下,在2005年,那個城市學生已經開始利用Yahoo即時通以及MSN的年代,大家可以用Word做出簡單的報告、製作PTT練習上台演講,彷彿正要與世界接軌。
而偏鄉的孩子,可能連一間電腦教室都沒有。
本書透過一篇篇的小故事,來解析偏鄉的困境,以及他所帶領的團隊是如何一步步克服困難,堅持做數位推廣。
不只是錢的問題
2007年,須老師承接了「數位機會中心」(Digital Opportunity Center;簡稱DOC)輔導團隊,CDC團隊主要在做什麼呢?就是透過服務隊的方式,為選定的社區進行數位的推廣,例如:
- 建置電腦使用中心 (建電腦教室)
- 電腦技巧教學 (像是教孩子使用輸入法、建立部落格)
- 資訊素養教育 (如何使用google)
- 協助社區發展與活化
這些詞聽起來既虛無又縹緲,但作者頭一洗還是下去做了,一做就是十五年。
回到剛才的電腦教室,偏鄉沒有的原因很多,缺乏經費只是最簡單的一項,在本書中,最重要的是沒有人,以及衍生而來的各種問題。
像是〈電腦教室〉篇中提到,選定建置地點後會有管理維護的問題,公部門的官僚文化也會導致推動窒礙難行;〈錢潮〉篇則討論觀光法律配套的不完善,使青年返鄉成為空談;〈當我們同在一起〉描述了偏鄉服務人力的問題,優秀的人才總是無法久待,更增添長期推廣的困難。
除此之外,還會有社區不願配合、學童學習意願低落、把電腦教室當網咖玩的問題。
自己自足才是正解
那要怎麼辦?
作者觀察與團隊討論後,得到的答案是服務與推廣固然很好,但是能否永續經營才是重點。
不能夠自給自足的社區,只是讓資源長期挹注在一個小社區而已,也證明了只要推廣團隊一離開,整個數位教育系統就會垮台。
但是偏鄉並不需要高深的Python或是大數據,在這裡只要能教簡單的攝影就能當上老師,教會孩子學會注音輸入法比Excel函數更為重要,顯然數位教育與社區的發展需求出現了巨大的落差。
「既然如此,那就讓我們配合社區吧!」這就是須老師的答案。
“偏鄉教育的核心是要找到在地的需求。”
於是我們可以在〈慢城鳳林〉看到花蓮鳳林社區如何利用網路進行社區行銷;〈蘭陽平原〉中講述以網路和自製APP來推銷宜蘭三星鄉的深度旅遊,同時將古早的漁民文化進行數位化的保存;甚至在〈牛犁社區〉篇中,利用Google Earth的功能幫助外籍配偶一解思鄉之愁,同時還能串起強大的社區凝聚情感。
這些事情,沒有一樣是容易的。
也不可能只靠一個人單打獨鬥就完成。
本書提到,能夠自給自足的的社區,絕對需要在地人的參與,因為只有他們能夠深入地方,看到細節,也只有它們能夠長期在地駐點,使得小孩子想要進入「網咖」時,能夠稍稍地克制一下。
如果沒有一個好的團隊指導、協助,則社區的發展會找不到方向、小朋友也無法學會自建部落格、基本攝影、更甭論成為小小記者;同樣地,沒有一股熱血和堅定的初衷,數位教育團隊也無法堅持下去,畢竟橫跨在兩個縣市當中,這樣的長途跋涉足以消磨所有人的意志。
所以,作者決定將這些故事記錄下來。
只說好,不談壞
這本書有很多有趣且感人的內容,但是我讀到後半段時卻覺得很不痛快,原因是書中總是報喜不報憂。
在文章中通篇提到一個社區或活動起初的困難,而後有團隊的支持,最後再帶著滿腔的熱血與期許結束故事,對於中間的血淚甚少提及,給人的感覺像是一篇又一篇的心靈雞湯一樣。
作者不是不知道,他是選擇故意不提。
在書的最末,他以〈可以只寫溫暖的故事嗎?〉作為總結,透露出在這十五年中其實並不是沒有衝突、人員的離去、對抗官僚、熱臉貼冷屁股的情事所在多有,但是他寫這本書的初衷不是為了批判,而是為了號召更多人一起加入這個行列。
實際上我們都明白,縱使經過經年累月的努力,偏鄉的處境可能還是無法翻轉,要過好幾年可能才有那麼一點點的成效。
但是如果放棄的話,就等同宣告投降。
那怕是那麼一點點的機會,我們也要抓住。
總結
我們是幸福的,有資源的孩子也是幸福的。
活在一個隨時能夠追劇、能夠使用美食外送、能夠自由點閱網路文章的時代,很難想像在偏鄉數位落差是如此巨大。
我當年在偏鄉服教育替代役的時候,就有深刻的體會。
我們的孩子都知道網路,但是多數用來玩傳說對決、觀看抖音甚至過早接觸有害的內容,就如同一開始所說,網路是一把雙面刃,偏鄉的小朋友有了網路這個資源,但是卻沒有「正確使用教導」的資源,偏鄉並沒有因為網路而拉近與城市的距離,反而面臨更多資源分配的不正義。
學校每人一台平板很好,但是有人教嗎?
硬體與物質面的獲取很簡單,肉眼即可見,但是配套與軟體卻跟不上,只會讓美意成為災難。
當然這個議題牽涉到太多太廣,我無法解答,作者也不能解答,唯一能做的只有盡那一點棉薄之力,這本書推薦給大家。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