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錢超思考》是一本說明「如何看待金錢」的書,出版於2019年。
一般人看到這種理財書籍,難免下意識會認為「又來了,又是另一本教你賺大錢的書」。
但並不是這樣。
《金錢超思考》與其說是理財書籍,更像是一本探討人生價值觀的書。
轉換看待金錢的角度
作者喬納森.克雷蒙(Jonathan Clements)在紐約華爾街日報擔任個人理財專欄作家超過25年,這樣的經歷是獨特的,能夠幫助他用不同的角度來思考何謂「財富」,以及比財富更重要的事,而《金錢超思考》集結了他多年來的見解與觀點。
正所謂「理財先理心」,每個人吃喝拉撒都離不開錢,很多人醒來第一件事就是為了賺錢,久而久之,我們慢慢忘記賺錢的初衷。
作者用「錢是否可以買到快樂」作為破題。
很多人以為有了錢就會比較快樂,但事實並非如此。
許多研究表明,如果把錢用來購買物質,得到的快樂是短暫的。作者提到,當錢做為一種交易媒介時,做這三件事可以讓我們得到更多的快樂:
- 花錢讓別人做你不喜歡做的事,例如整理家務、報稅,將自己的時間買回來。
- 用錢買到體驗,存在腦中的回憶勝過一台大的電視螢幕。
- 把錢花在別人身上,當你有能力事別人快樂,你自己也會更跟著快樂。
我們要做金錢的主人,而不是金錢的奴隸。
「財務管理」是每個人的終身課題
那麼,要如何達到設定的財務目標?
作者在這裡提到了很多方式,不過說到底還是那句老話:開源節流。
大家都知道,但是卻很難做到。
於是有些人試圖將錢放進股票市場,在裡頭殺進殺出,希望得到擊敗市場的報酬。
這樣做並不明智。
作者在書中提倡的投資方法,基本上就是指數化投資,原理和《漫步華爾街》、《投資金律》相同,皆著重在以下幾點:
- 選擇低成本的標的
- 買進,並長期持有
- 使用資產配置組合
因此,與其問自己「這是買股票的好時機嗎?」,不如改變思維,將重點放在風險與投資組合上:「這樣子買進會增加多少投資開支與成本?長期效益會如何變化?」,試著將眼光放遠一點,我們就不會被短期的心理恐慌所影響。
這本書也提到了「理財」的心法。
「理財」是比「投資」更廣的範疇,事實上多數人常常將兩者搞混,對作者來說,創造財富不僅是參與股票或債券買賣這麼狹隘,還包含更多的面向與問題:
我們的另一半是家中的經濟支柱,卻突然離世,而我們沒有任何壽險保障,遺留下來的是龐大的債務跟生活壓力。
我們沒有醫療險,結果被診斷罹患癌症。
我們將全部投資押注在某國股市,結果這個國家成了日本的翻版
上述這些問題,是多數人時常會面臨的潛在風險,但是我們卻輕忽而不重視,以至於財務的藍圖被摧毀,而要避免這種問題,最好的方式就是轉嫁風險。
轉嫁風險的方式很多,購買保險、預立遺囑、股債分配、分散投資、設定停損等等,重點是讓這些方式替你承擔那些無法承擔的災難,無論是心理上或是財務上,對於我們的計畫皆會有很好的幫助,也能讓我們走的更長遠。
書中不斷強調一個概念,那就是了解自己能夠承受的風險,如果不夠了解的投資人,那麼很可能就無法忍受自己的資產淨值在市場中大幅震盪,因而被恐懼所支配,最終做出不理性的選擇(不管是大量買進或腰斬賣出,都是恐懼的一種)。
誰適合讀這本書
最後作者很貼心地還在書末處歸納他的12項建議,我在這邊簡單地換句話說:
- 與其花錢買物品,不如買體驗
- 錢如果用來和朋友家人相聚會更讓你快樂
- 好好工作,好好規畫生活
- 與其擔心早死,不如害怕活太久
- 投資不要只看眼前,要拉長期限
- 試著降低生活成本,畢竟由奢入儉難。
- 試著降低儲蓄的困難度,養成這項好習慣
- 不要試著打敗股市大盤
- 股票買來就好好放著,讓時間發酵
- 人生會有很多目標,但是退休應該要更優先
- 試著放大格局,好好思考你的投資組合
- 我們的目標不是成為千萬富翁,錢夠用就好
這些目標有些是老生常談,雖然無趣但卻很務實,不過這正也是它最困難之處:
越簡單的事,越不容易堅持。
就像《原子習慣》中所提到的:你有多自律,就有多自由。
多數的建議或策略常常需要時間來彰顯它的威力,而我們能做的就是銘記過往的教訓,並在下次面對同樣的考驗時,再次思考我們真正需要的是什麼。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