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閱讀一本書》讀到最後時,使我最有感觸的就是主題閱讀的部分。

因為裡頭的閱讀方針與指南,幾乎道出了台灣研究生的畢業困境。

 

什麼是主題閱讀

讓我們充新回顧一下作者對於主題閱讀的定義與建議行動:在主題閱讀之前,前一個層次的「分析閱讀」能幫助我們透視一本書,拆解書中的內容,辨認出其中的架構,像是梳理出本書主旨、找出作者論述、詮釋書的意涵等等。然而主題閱讀強調的卻遠多於此。

主題閱讀的起源來自於一種「想要全面認識某個主題或觀點」的渴望,這可以是有意為之或是無意引起的。試想當我們看到兩本描述愛的書籍,然而兩本書對於愛的定義與見解卻南轅北轍,此時衝突就出現了:究竟愛是無私的付出還是幸福的獲取?

同樣的,面對二次世界大戰,或是台灣的二二八事件,不同作者很可能會有不同的觀點與看法,此時分析閱讀只夠我們瞭解一本書,然而要深刻地認識一個主題就很明顯不夠用。因此作者認為主題閱讀是必要且有益處的,他提供以下步驟:

 

  1. 找到相關的章節:以主題為本,收集自己關心的主題,而非每本書都精讀
  2. 帶引作者與你達成共識:以自己為中心,使用自己的語言
  3. 釐清問題:弄清楚我們關心的問題是什麼
  4. 界定議題:針對這個問題,找出議題的面向與極限
  5. 分析討論:運有已有的素材,整理疑點,或是開闢一條新的道路

 

以下我們進入正文,從這個角度說明台灣的研究生如何進行自己的研究。

image credit: Startup Stock Photos via Pexels

image credit: Startup Stock Photos via Pexels

 

找到相關的章節

台灣的研究生,多數要在就讀前的暑假或更早就先找好指導教授,進入碩士班後,很快會面臨幾件事:

  • 修課:

    • 如果大學階段已經修過進階課程倒還好,非本系直升的人往往要重新適應環境,並同時應付修課的壓力。雖然在過程中能夠對於本身研究領域有更廣的瞭解,但真的算不上深刻,更多的情況是你的指導教授開了什麼課你就跟著修,所謂的專題討論也變成一種畢業用門檻而已,對於主題研究幫助不大。
  • 助教:

    • 有些人可能還很幸運,沒有碰過助教缺,但是萬一遇到熱門又熱心的教授,你很可能就要幫忙當助教了,中間課程點名、實習課教材編排、助教時間甚至是改期中考卷樣樣都來,一個不小心時間就過去了,連要做什麼研究題目都還不知道。
  • 研究:

    • 好不容易終於要開始研究了,以我接觸過的案例來說,如果是文科或是社會科學的研究生,前兩年基本上都在修課,延畢是家常便飯,有一些扎實的科系,念到四年級也很正常;理科的研究生可能好一點,進去後不用多想,跟著指導就授的科技部計畫來走就好,你就是他大計畫下的一顆小螺絲釘,乖乖修課,準時畢業吧。

 

換言之,在碩士班過程中能夠同時兼顧三樣又能準時畢業的人少之又少,能夠顧好其中一兩樣就很不容易了(像我自己也是東拖西拖三年才畢業)

 

欸?你問「找到相關的章節」之類的敘述在哪?

 

很抱歉,沒有。

 

《如何閱讀一本書》裡頭是這樣寫的:

 

“除非你知道要讀些什麼書,你沒法使用主題閱讀;但是除非你能做主題閱讀,否則你不知道該讀些什麼書。……就算你對如何開始有粗淺的概念,你花在尋找相關書籍與篇章的時間,遠超過其他步驟所需時間的總和。”

 

對於這種問題,其中一個解法是直接尋找該領域的專家,以研究生來說,這個對象通常就是老闆(指導教授)或博士班大學長。

那還有什麼好說的?多數人直接選擇吃下老師餵養的內容與論文,對於自己要做什麼題目完全沒有概念,「先讀再說」成為最高指導原則。

 

 

帶引作者與你達成共識

在這個階段,作者假設我們已經對自己要研究什麼主題有清楚的認識(我們姑且假設研究生們也是),下一步就是要找出共識。

什麼是「共識」?這裡的「共識」指的就是話語的定義,例如我們在社會科學中想要討論每個人的社會道德義務,你所想要針對的主題是「能力越大,責任越大」,A文章用的字眼是”中世紀的貴族義務“,然而B文章用的卻是”社會菁英“,我們的任務就是要找出那些字詞的異同,並用自己的話語來界定它們。

在這個時候就是要由你來建立起共識,帶引你的作者們與你達成共識,而不是你跟著他們走。

研究生的困難點在於:第一,他可能沒有能力閱讀大量文獻,導致他對於研究主題理解的狹隘;第二,就算他閱讀大量文獻,也可能是遵循指導教授的建議,只閱讀某種流派的文章(可能教授自己就是大老),那麼那麼這種不客觀就顯得無可避免了;最後,如果研究生選擇某篇文章作為他研究的起點,那麼他就很有可能會落入上述的陷阱,他使用的字詞、話語是沿用該篇文章,最後迷失在其中。

 

 

釐清問題

在廣泛而全面的閱讀後,我們可以開始釐清自己想要的問題(也就是到底要用什麼題目畢業),到這個階段,我們應該要有很明確的目標,知道自己想要做的是什麼樣的問題,要用到新的資料、新的方法或是新的觀點(一般),以一篇「下雨會引發地震」的文章為例,這個觀點經常被人提及但是卻沒有被證實,而科學家透過研究紐西蘭的阿爾卑斯斷層,取得了有利的新資料,證實這個論點。

又以達克效應為例,研究團隊並沒有使用新的方法,但是透過新的資料,進而提出新的觀點,而這個研究也是奠基於「人對於自我水平的評估有什麼樣的結果」這個疑問而來,可見釐清問題是相當重要的一環。

一個已經釐清問題的研究生,可以清楚的說出自己要研究的內容是「唐代傳奇對於明清小說演變的影響」還要能說出為什麼要選擇這個問題,以及這個問題可以為我們解決什麼疑問。我們必須要認知到一個事實:那些提出的問題可能不只一個、可能答案很多很難、也可能根本找不到答案,就如同這本書所說的:

“如果我們真的能靠其中任何一位作者來解釋這個問題,或許我們根本就沒有問題要解決。”

我遇過許多例子,它們直到上台口試仍然說不出研究問題與研究動機,就算能夠說出口的,也常常是靠學長姐的幫忙才弄出一套理由,畢竟「這個題目是老師指定我做的」這種理由根本說不出口啊Orz。

 

 

界定議題

一旦決定問題後(假設這個研究主題是有解的),研究生們要捫心自問:我對這個問題瞭解有多少?我知道這個知識領域的發展脈絡嗎?對於爭議的問題是否有正反兩面的意見?我真的理解這些不同的觀點,以及背後的脈絡嗎?

如果在前面幾個階段,你只讀一家之言(也就是指導教授塞給你的那一些文獻),那麼很可能會在這個階段施不上力,就算做出一點成果了,也很可能會面臨論點單薄、證據不足的問題。

《如何閱讀一本書》的建議是這樣的:

…許多議題繞著一組相互關聯密切的問題打轉,就會形成這個主題的爭議…這時主題閱讀的讀者就要能夠將所有爭議的前後關係整理出來。

 

簡單來說,主題閱讀就是要能夠面面俱到,而自己並不預設立場。

 

換句話說,要能夠清楚地瞭解各方看法後,我們才能夠進入最後階段。

 

分析討論

在這個階段,也就是研究題目的最後階段,研究生可能已經建構好自己的一套知識邏輯,並開始撰寫論文。他不但要能梳理前人研究,還要能夠說明自己的研究論點,例如共用自行車在都市計畫中扮演的角色、胜肽水凝膠材料的合成研究、鈣鈦礦的頻譜分析對人類未來的益處、假新聞的散播模式或是關於學前教育的論點整理….等等。

 

這個過程本來就不會很簡單,因為簡單的題目早就被做過了,根本輪不到你。

 

讀者在分析閱讀的最後一個階段,要明白的是,我們所研究的問題,可能不會有明確的答案,任何我們所得到的結論,都只是一種假設,或是奠基於某種假設上得來的結果。特別是在文學的比較分析上,所有的作者觀點都只表達其中一種面向,很難說誰對或是誰錯,因為有可能雙方的意見都是錯的。

 

“對一個問題完整的分析過後,將來其他人對同一個問題要做研究時,我們的分析討論就會提供給他一個很好的研究基礎。那會清除一些障礙,理出一條路,讓一個原創性的思考者能突破困境。”

 

當研究生陷入「非黑即白」的陷阱時,他可能會回答不出以下的問題:

  • 我的研究結果顯示兩者相關係數很低,怎麼辦?
  • 我的論點在這個領域是全新的,會不會被教授批評不切實際?
  • 研究的資料已經超過一千組了,但是我沒有辦法解決某種限制。

 

別傻了,孩子,這已經是鑽牛角尖了。以我自己朋友的例子,當時她想要利用衛星圖像分析台北盆地不同時間的地下水位變化,但是教授就只淡淡問了一句:

 

“在台北,私人或公家單位抽地下水造成的變化是衛星圖像變化的幾十倍,妳要怎麼解決這個問題?”

 

她當場愣在原地,牛角尖鑽了好幾個星期,直到最後她才發現這個問題連教授都不能解決,必須搭配其他的工具才行。所以她重新去整理自己對於這個研究主題的認識,思考方法在哪裡、限制在哪裡、極限在哪裡,最後才順利畢業。

 

image credit: Pixaboy via Pexels

image credit: Pixaboy via Pexels

 

總結

儘管主題閱讀在《如何閱讀一本書》中只佔了很小的篇幅,但是它同時牽涉較低層次的閱讀技巧,並讓閱讀這件事上升到新的高度,也讓我思考台灣的研究生在這些步驟中分別對應到的研究困境:

 

  1. 找到相關的章節: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領域,只是照單全收教授所吩咐下來的功課
  2. 帶引作者與你達成共識:沒有辦法建立自己的概念,迷失在少數作者的少量文章中。
  3. 釐清問題:不知道自己的研究問題與動機
  4. 界定議題:不明白自身研究主題的發展脈絡,無法界定研究議題的限制何在
  5. 分析討論:對自己的論點沒有信心、探討面向不足、鑽牛角尖

 

這些問題可能不是研究生的錯,而是迫於教授的無奈、想要準時畢業的壓力….想想看要是不小心進到不喜歡的研究室,也無法輕易更動題目跟老闆,這種情況下要是能夠畢業真的是阿彌陀佛,還談什麼真理呢。

我自己就親身體會這樣的感覺,只能說即使是台灣的高等教育,還是有一些可以進步的空間,這篇文章並不是要批判誰,只是從主題閱讀的面向間接反思研究生們會遇到的困境。

如果你發現自己已經不小心掉進這個陷阱,不知道要讀什麼文獻、不明白自己為何要做這個題目、害怕自己研究材料不夠多….或許可以試試讀這本書,轉換一下心情!

當然也歡迎在下方留言,嘿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