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閱讀一本書
《如何閱讀一本書》雖然談的是閱讀,但是可以延伸到閱讀以外的事物上。
閱讀需要禮節,人生也是
“當你不同意作者的觀點時,要理性地表達自己的意見,不要無理地辯駁或爭論”
我們的社會現在(或一直)迫切地需要體認到這件事,大家其實沒有想要弄懂對方在說些什麼,也沒有要討論的意思,他們只是想要別人聽從他們,只是想要吵贏對方。這樣的態度對於整個社會是沒有幫助的。
沒有人有義務幫你提升自己,除了你自己
“…如果我們打算繼續學習與發現,我們就要懂得如何讓書本來教導我們。”
自我提升是一輩子的事,它可以包含很多面向,像是溝通技巧、人際關係、表達能力、理財投資、運動健身…等,但並不是所有技能都有活生生的人可以做為指導,因此在很多時候我們需要透過書本來學習,那麼擁有良好的閱讀技巧就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了。
提問的技巧不只能用在書上,生活中也行
上一篇我們提到,要快速瞭解一本書的內容,可以試著回答以下的問題:
- 整體來說,這本書在談什麼?
- 作者說了什麼,怎麼說的?
- 這本書說的全部有道理?還是部份有道理?
- 這本書跟我有什麼關係?
其實針對書本以外的事物又何嘗不是如此呢?我們可以隨便列舉更多生活中的例子,像是同婚、墮胎、死刑…等等,然後轉換一下思維:
- 整體來說,這議題在談什麼?
- 目前各方表達了什麼意見?,怎麼說的?
- 那些人的論述有道理嗎?是全部有道理?還是部份有道理?
- 這個議題跟我有什麼關係?
當然你也可以轉換一下思維,用在學術研究上(特別是研究生,我們下一篇會提到):
- 這篇學術論文在談什麼議題?
- 作者的論點是什麼?怎麼得到這個結論的?
- 他的論述有道理嗎?其他派別的意見是什麼?
- 這個議題對我的研究有什麼關係?
思考一下,你會發現這本書的作者教我們的是如何面對這個世界。
一個事物有不同的面相,只看其中一面是不公允的
“如果這本書是屬於更高層次的書…你在重讀時會發現這本書好像與你一起成長了。你會在其中看到新的事物。”
一本書的導讀不一定都是對的…如果你在閱讀全書之前,先看了他的導讀手冊,你就隸屬於他了。
這也是為何礦工先生鼓勵大家自己親身去閱讀,而不是只聽說書或是看心得,因為只有你自己沉浸在其中,才能找到屬於你自己的東西。對於報章雜誌也是一樣的,只有自己多方求證、了解後,才能夠形成屬於自己的觀點,再也不會人云亦云,甚至得到曲解的觀點與資訊。
要尋求事物的本質,而非表象
這樣類比或許有點奇妙,但是礦工先生認為,閱讀的四個層次其實恰好對應我們對知識認知的層次:
一般人觀察事物的外貌,描述事物的表徵;
進階者觀察事物的本質,藉此推敲事物的規則與知識;
專家研究事務的規律,從中歸納出定理與模型,還有不同領域間的相似性;
大師則發掘定理中的定理、相似性之間的相似性。
即使是相同的資訊,每個人也會得到不同的反饋,產生不一樣的想法,
你的想法又是什麼呢?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