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時常覺得自己在生活中總是原地打轉?或許你可以考慮從日常生活下手,找回專注力與人生的主控權!
《專注,是一種資產:七件事練習法,打造富足的精神資本》(簡稱《專注》)是一本心靈勵志的書,2019年12月27日出版,是剛出爐的一本新書。
《專注》的書籍分類在心靈勵志,因此對於想要了解”專注力”的讀者,可能會看到不一樣的風景,或是期待上的落差。因為作者使用另一種角度來看待”專注力”。
專注力是有限的
作者在最開始提及現代人專注力不足的問題,其實這已是目前的共識,大多數人被爆炸般的資訊所淹沒,在來得及培養有素養的資訊判讀能力之前,常常已經成為俘虜而不自知,而本書首先從心理學角度出發,談論為何要保持專注力這麼困難:
“人不可能真的同時做兩件事,只能在任務間高速切換。”
是的,就是這麼簡單的道理,我們時常以為的一心多用,其實只是迅速切換模式而已。想想看早晨工作的一天:走進辦公室,打開電子郵件信箱,順便沖泡咖啡等待早餐,準備邊吃早餐邊看信件。突然,主管交辦一個工作事項,在還來不及回應時咖啡沖好了,正準備要做正事時又想起信用卡帳單還沒交,趕緊上網查詢繳費網站,一不小心又點開社群網站,發現周末高鐵票有優惠方案……折騰了老半天,工作沒完成、早餐沒吃完、帳單也沒搞定,只留下不知道在幹嘛的自己。
這就是缺乏專注力的結果。
不論你多麼理性或高標準,都無法持續做出決策而無須付出生理上的代價。這和一般的身體疲勞不同──你沒有意識到自己累了,但你的心理能量已被耗損。–心理學家羅伊.鮑梅斯特(Roy F. Baumeister)
多工背後的潛在焦慮
這種現代人自以為有效率的多工,其實背後隱藏著焦慮,也帶來隱形的損耗:
- 無聊型多工:為了逃避無聊,只好找事情填充零碎時段
- 恐懼型多工:害怕說不 & 害怕跟不上別人的腳步,只好硬著頭皮上
- 時間損耗:做六千件產品的時間,不會是兩千件的三倍時間,而是更少,當我們習慣某些單一機械化工作時,切換工作會影響熟練度
- 效率損耗:切換任務後大腦需要”重開機”的時間,導致多工比想像中更慢
- 情緒損耗:在過程中煩躁與焦慮不斷累積,間接影響處理其他事的情緒
換句話說,我們所在意的多工以及專注力的缺失,其實是一種情緒問題。
既然是情緒問題,所以最終我們要學會和自己對話。
所以這是一本心理勵志的書,而不是商業理財或職場工作術書籍。從書本的內容編排,我們可以大概分成三個部分:
- 第一部分:談專注力的問題,以及我們可以如何改善注意力缺乏 (實用技巧與建議)
- 第二部分:執行專注力練習的心法 ,以及一些生命態度 (練習過程的反思)
- 第三部分:執行專注力練習後的改變 (個人心得與分享)
從小事做起
作者提到,其實培養專注力並不需要很難的技巧,只要從小事做起,一步一步修正即可。哪些小事?起床、吃飯、走路、通勤…等等,都是培養專注力的好時機,而這些練習包含”用心品嘗每一口飯”、”認真與面前的伴侶交談”、”一次只做一件事”….簡而言之就是
活在當下。
而當你持續專注在這些訓練後,你的思維會變得清澈、感官也會隨之放大,自然對事物有更深刻的體悟,像是明白原來我們會因為害怕而不敢拒絕;看似上進學習但其實只是害怕跟不上別人被淘汰;很多時候我們不是真的想溝通,只是想要吵贏對方….等等,看到後來,你可能會問:這跟專注力有什麼關係?而或許正是本書背後想要表達的概念:
找回專注力其實就是重新掌控自己的人生。
所以專注力不只使我們工作表現提升,就個人生命經驗來說,還讓我們覺察自己的不完美,進而成為具有「生命厚度」的人。
學會擁抱自己
《專注》一書沒有艱澀的字眼,沒有難讀的腦科學文獻,也不會提倡”成功者”應有的思維是什麼,有的只是作者獨特的溫柔的語言,讓我們重新反思自己是否太過在意外界的反應,而忽略了自己內心的聲音;對於想要從中獲得立即可用技巧的人來說可能會大失所望,但是學習用另一個角度看待專注力的問題,或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你是否已經很久沒有好好吃過飯了?或是很久沒讓自己的情緒好好休息呢?這本書不一定可以幫你找到答案,但是卻能給你一些不一樣的觀點。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