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手思維》
高手思維是一本讀書或學習指南,作者是萬維鋼,據說在中國是非常具有人氣的專欄作家,曾是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物理系博士。
為什麼要先介紹作者呢?近年來由於Youtuber、網紅當道,許多新職業與工作型態被衍生出來,用影片頁配商品已經不流行了,其他像是介紹理財投資、英文考試技巧甚至是說書,竟然也能成為一股新潮流。
說書、選書與擷取知識也能作為一種行業?
沒錯,在中國,知識分享成為一種新的利基市場,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得到」APP,主旨在於”說書”,而本書作者就是其中最當紅的作家之一。
收集、整理、分析與總結
聽起來很像在打廣告,但我要澄清真的沒有,事實上我們一般人(甚至以前的我)都應該無法想像這樣的形態轉變:書….不是應該要自己看嗎?即使是我自己,最多也是寫寫書摘與讀書心得,也並沒有要賣錢的意思(畢竟我又不是作者!),在這樣的傳統思維下,「得到」APP透過類似廣播Podcast的方式,鼓勵訂閱者透過聽書來獲得書中精華和知識,引起了廣大迴響。
而萬維鋼作為裡頭的人氣作家,靠著三條原則闖出名氣:
- 要新:提供新的思想,抑或是舊思維在今日社會得到新的詮釋
- 要過硬:需要嚴謹且有科學研究的支持
- 要讓讀者能得到:能夠促進三觀(人生觀、價值觀與世界觀)的改變
而這本《高手思維》作為淬鍊之作,自然引起我的興趣,希望看看什麼是所謂的”精英必備思想”。
本書概述
本書分為幾個部分來談論高手:
- 定義作者心中的「高手」
- 高手的思維(高手以什麼角度看待世界的運作)
- 高手的學習方法(談學習架構與理論)
- 高手做決策(與一般人的差異是什麼?)
- 高手對於未來的想像(類似後記與結語)
由於書中內容是節錄後再整理,因此沒有特別強烈的前後連結,從任何一篇開始都能夠單獨閱讀。
這樣做當然有一個很明顯的缺點:結構鬆散,從中可以感受到作者想要把所有的專欄精華濃縮後展現出來,但是不免予人一種東拼西湊之感,一下子提及高手應該有A觀念、之後又跳出B觀念,整體上來說是一種歸納而非演譯的方式。
但這是可以理解的,因為要從眾多書籍中梳理出共同的知識,同時還要構築新的觀點,本來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這其實就是所謂的「主題閱讀」,在這種情境下,這種編排是可以接受的。再說,從來也沒有人規定或推論過高手精英們應該用什麼角度看世界對吧?所以我認為還能接受吧。

image credit: Chinmay Singh via Pexels
世界的運轉和你想的不同
在最初的幾篇,本書透過一些現象來告訴我們這個世界的運作和一般人的認知是有落差的,例如:
- 為何書念得好不一定會賺大錢
- 小時了了,大未必佳背後的意涵
- 為什麼有些人努力一輩子也無法成功
- 為何人類的智商是常態分布,成就卻是冪律分布(贏者全拿)
以這種方式來引起讀者的興趣,進而一篇篇看下去。要特別提出的是,作者對於高手或精英並沒有下精確的定義,但總體來說可以歸結成:使用現代化思維洞察世界的人。
高手能夠理解複雜的抽象概念,而普通人處處使用簡單的形象思維。
高手探索未知,而普通人恐懼未知。
高手能從長遠打算,而普通人缺乏自控力。
高手注重個人選擇和自由,而普通人認為別人應該跟自己一樣。
高手擁抱改變,而普通人拒絕改變。
高手跟各個階層的人都有交往,而普通人只跟本階層的人交往。
高手愛談論想法,而普通人愛談論人和東西。
高手把自由時間花在學習上,而普通人把自由時間花在娛樂上。
高手注重效率,而普通人強調公平。
利用科學研究闡明生活至理
如果要說這本書帶給我的感受,那麼我會說作者真的是知識廣博,他的閱讀量之大令人印象深刻,同時又能給人一種「舊瓶裝新酒」的感覺,例如第五章說明所謂的高手來自競爭不充分的領域,在那樣的環境,只要有一點個人風格或是特別突出,很快就能站上一席之地,但是最終進步速度會停滯,並且同質化的程度會越來越高。
這個道理是從過去一百年的物理史悟出的,但是卻可以應用到現在的各個領域;例如籃球(三分球被視為有效率的進攻方式之後許多隊伍爭相模仿)、手機(後期風格越來越像)、3A遊戲等等。
另一個例子則是第九章談論如何掌控人生,並說明中國古老的哲學所提到的「處變不驚」,其實和西方的斯多噶學派(Stoicism)是同樣的內涵:
“我們應該區分自己能控制和不能控制的東西,接受那些不能控制的,專注於那些可控之處,你控制不了外界,但是可以控制自己。”
褒貶不一的編排節奏
這本書在網路的上評價是兩極的(偷偷說,甚至連推薦序都看得到),覺得精彩的讀者,多數的答案是「作者知識廣博、帶給我們許多新的想法」;然而不以為然者,強調的卻是「連貫性差、沒有中心思想」,為什麼會這樣?
我想答案就出在本書內容的來源。如果說世界運行的現象是一手資料、背後的書籍、研究是第二手資料,那麼作者經由整理後成為專欄內容、精簡後再出書就變成第三手甚至第四手的資料!
這樣的安排可能有什麼問題?首先是架構,因為買書的人也許會期待一套關於高手思維的方法論,但是卻得到多個面向的小故事與知識;再者,書中的許多內容來自於已知,裡頭的觀點與故事可能許多人早已知道。隨便舉例如下:
- 冰雪奇緣劇本的創造故事
- 80/20定律
- 納許均衡
- 刻意練習與一萬小時法則
- 利用數學計算何時結束單身
對於不了解這些小故事的讀者來說,每一篇文章都將令他眼界大開,並重新體認到原來這些知識可以這樣拆解、再重構;但對於重度閱讀成癮的人來說,裡頭的知識就不免重複而無趣了。

image credit: Engin Akyurt via Pexels
總結
寫到最後好像在黑這本書一樣,但是並沒有!它還是有許多值得觀看的內容,但是購買前你可以先想想這本書的調性是否適合你。當然若你本身已經是飽閱詩書之人,也不妨試試,或許會有新的收穫也說不定。
檢驗一流智力的標準,就是看你能不能在頭腦中同時存在兩個相反的想法,還能維持正常行事的能力。–史考特・費茲傑羅(F. Scott Key Fitzgerald)。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