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mage credit: Daria Shevtsova via Pexels
我碩士班的指導教授很喜歡跑步。
說是喜歡,倒不如說是堅持下來的習慣,聽說他從大學時代就是跑步的好手,不僅田徑強,棒壘球也是數一數二的好。
連現在這樣大的年齡差距,我的體能都不見得能贏過他,更何況在相同年齡時互相比較了,想想真的很慚愧。
不過我們曾經有過很有意思的討論。
大概幾年前吧,不知怎麼的研究室談到了路跑的話題,每個人都開心地聊著這次的路跑價格實惠,又送很多贈品,好像小朋友在評比不同遊戲卡牌間的差異一樣。
也不是極力排斥還是什麼的,就是對這種活動沒有愛。
跑步這回事,重點是和自己對話吧?伴隨著喘息,聆聽著呼吸聲,感受心臟的跳動,還有時間能夠和自己身上的每一個部位好好相處,那些痠痛、緊繃與口乾舌燥,應該是這樣的吧。
僅此而已。
而今天,居然有人為了拿到贈品或是一張完賽證明,願意卡位排隊,甚至掏錢報名,真是不可思議。
路跑比賽變成一種潮流文化,或是新社交場合。
不過我的疑問與不以為然也只是個人的猜測罷了,研究室的助理跟老師聽到這種論點後當然會努力護航:
「才不是那樣呢!」
「重點是一起努力,挑戰自我的喜悅啊~」
「你沒參加過,你真的不懂。」

image credit: Rosemary Ketchum via Pexels
排隊等待的文化
這有點像拉麵店前大排長龍的人群一樣,有時候真的讓人難以理解。
我小時候只要爸媽說出門吃飯,詢問想吃些什麼,我肯定絞盡腦汁想到頭都快破了,因為那是千載難逢的機會,就像小孩子考試成績好被詢問想要什麼禮物一樣。
到底是新的電腦遊戲好,還是渴望已久的手機?
平常沒有那樣的物質條件,到手的當下就會有更多的快樂。
努力而來的喜悅,是很難體會,但也很難忘的。
然而現代人很少有得不到手的東西,小孩子只要撒嬌一下父母就會掏錢,成年人只要刷卡很快就能把商品拿到手。
或許正是因為這樣人們才會踴躍去排隊吧。
排隊這件事,或許本身就是目的也說不定。
當消費成為理所當然
並不是說這樣不好還是世道墮落,人類文明發展到今天,我們有了更好的生活、更便利的工具與網際網路,當然包括背面有三顆鏡頭的詭異手機,但是,人類卻好像越來越難感到喜悅。
這當然包含人際關係的疏遠。
人們追逐那些消費性商品的同時,販賣東西給我們的商人又是怎麼看的呢?
「呵,又上鉤了。」
大概是這樣的感覺吧。
或許是我胡思亂想,其實事情根本沒有這麼複雜,只是世界變化的太快,還來不及適應,下一波的浪潮就馬上襲來,說不定很快就會出現新的流行,如同之前的寫字課一樣。
無論如何,我真正的體會是,沒有自己親身體會過的事物,是很難有所共鳴的,兒時的艱苦對照得到的喜悅,那種記憶非常鮮明。
不知怎麼的,昨晚睡前就想到了這種小事。
但我還是不會去報名路跑。
或許有一天會坦然接受這種觀點吧。但是對現在的我來說,國小操場、河堤、公園就已經夠滿足了。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