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我沒還長大的時候,在學校當了替代役。
當然也不是說現在就長大了,只是當你的服務對象是小朋友的時候,你會輕鬆很多。
至少,沒有太多社會壓力。
當教育替代役除了能夠貢獻所學之外,最重要的是能夠以另一種眼光看待小孩子的成長,因為這不算上班,如果你不抗拒任何形式的勞務的話,會有許多有趣的心得或收穫,像是帶隊去比賽。
偏鄉的教育與受教階層
我當時在偏鄉小學服務,而偏鄉小學最大的問題就是人力資源不足,但是行政作業依然繁瑣,造成相當程度的人員吃緊,一位老師身兼數樣頭銜與行政工作是常態,出納兼醫護、特教司機兼工友、班導兼招生委員是很常見的事,一個小學要是全校超過一百位學生,那可稱得上是大校了。
不僅如此,在這個多樣化的時代,還會有各式各樣的營隊與比賽,對於學校老師來說,美其名是增加競爭力,實際上是加重負擔,甚至連替代役都要下去支援。
現在的父母階級可能很難想像,當年(1970-1990)根本沒有那麼多花樣,學校的社團以及校外活動也很少,最多就是奧林匹克數學競賽、扶輪社書法比賽或是縣政府租稅作文徵文等等,簡直無聊到想撞牆,寧願在回家的路上去柑仔店抽五元糖果或是打躲避球。
現在呢?隨便就能夠舉出閱讀深耕、母語教學、客家歌謠、跳繩比賽…這還只是校內的新花樣,更不用說校外的某某基金會閱讀書車、大自然營隊、獅子會…等,挹注的資金很多,長期而永續的人力卻很少,而過多的選擇也讓學校端疲於奔命,陷入決策疲勞的困境。
你不可能每樣都接受,畢竟站在學校的角度看,選擇一到兩樣去長期投資是比較明智的做法。
我服務的學校選了足球,所以那天我帶隊去參加比賽。

image credit: Pixabay via Pexels
想贏的渴望
我沒踢過足球,校長也沒有期望我當教練,我最大的任務就是當保母,一群人嘻嘻哈哈從鄉下去到市區,路上還得不時充當壞人,在夜宿的民宿板起臉孔,他們脫序的行為才稍微得以被制止。
周末比賽很快到來,我們是一群四到六年級所組成的聯隊,比賽開始後很快就陷入落後,對方是訓練有素的六年級生隊,我們的學生個頭小、速度慢,自然踢不贏,很快就被14:0橫掃。
「不要擔心,輸一次沒什麼關係,要平常心。」我安慰到。
小朋友們彷彿被打垮一般,眼神中充滿沮喪,即使他們很努力想要贏。
最後一場的比賽是能否進入複賽的關鍵,我們運氣很好,對方同樣是不同年級混搭,而且四年級比較多。
隨著哨聲響起,我們很快地反過來取得領先,比分來到3:0。
然而對手也不是省油的燈,迅速追平後展開了很長時間的拉鋸,比數很快來到6比5,進入終場30秒。
有看過學生比賽的都知道,一般學生比賽跟職業比賽最大的差別就是什麼都有可能發生,沒有不可能,一般的小朋友只要能夠執行基本的紀律就能夠輾壓大部分的隊伍,但是一個不小心翻盤也是常見的事。
然後,就在最後一秒鐘。
他們在最後一秒鐘6:5被踢進平分球,進入PK點球階段(輪流踢12碼,看誰射進誰就贏),並最終在pk輸掉。
場上的小朋友都在默默流淚,氣憤、懊惱都寫在臉上,但是隨後這種不甘心的情緒就轉為憤怒,開始怪罪裁判不公、身體狀況不好,甚至影射裁判被賄賂。
我理解這種感覺,但也很嚴厲地指正他們千萬不能隨便誣陷別人,這是非常不好的行為。除了提醒小朋友「寧願練球時流汗,不要輸球時流淚」以外,我最多能做的,就是拍拍他們的背,安慰他們。
學習接受「失敗」是一門長遠的課題
這件事讓我印象非常深刻,甚至去思考背後的意涵何在。
回頭一想,其實這種諉過牽拖的性格又何止是小朋友會展現,在激烈的競爭中勝利的常是少數,多數人都會面臨失敗跟淘汰,沒有人能夠總是勝利。
就連棒球最厲害的四割男*,在場上60%的打席都是失敗下場的。
「棒球是『失敗的運動』」。-野村克也,日本知名棒球監督
但是現今的教育環境卻時常提倡獨特與樂觀,就連最後一名都有安慰獎,每個人都被教育「你是獨一無二的」、「努力會讓你離夢想近一點」,孩子們沉浸在這種充滿鼓勵的氛圍中,大人們也覺得這就是一次寶貴的嘗試,至少許多人是這樣想的。
然而,我們的小朋友最後常常學到「你已經很棒了」,卻沒有得到「失敗也要繼續努力」的概念,遂培養一群無法承受失敗,只能透過怪罪他人來轉移情緒的孩子們。
這讓我想到北野武在《全思考》提到的,每個人本來就有擅長與不擅長的事務,老是以夢想搪塞、洗腦孩子,還不如讓他們早點接受現實。
這種說法或許很殘酷,但反而符合真實世界的運作吧。
“告訴自己的小孩「你沒有任何武器」,一點都不殘酷。若覺得這麼做很痛苦,就幫助小孩找到生存武器。
若找不到這種武器,至少要培育強韌的心,讓小孩在長大出社會後,即使受到現實的打壓,受了傷也能活下去。”

image credit: Pixabay via Pexels
有些事情是需要累積的
我想起著名的作家賽門西奈克(Simon Sinek)的激勵演說〈千禧世代在職場上到底出了什麼問題?〉,裡頭所提到的觀念與我所見不謀而合。
千禧世代,或說1984年以後有網路的世代(以台灣來說可能是1990以後),在生活中充滿了手機與社群媒體,變化是那麼的快速,然而傳統社會的運作模式卻無法滿足衍生的許多問題。
舉例來說,新的世代被教育成為自由的個體、被鼓勵多方嘗試,團體合作取代排名制度,即使做的爛也會有安慰獎(是否很熟悉?)可是這讓反而讓大家感到尷尬,因為成績好的孩子覺得沒有被鼓勵,成績差的孩子自己也知道不配,卻還是要上台領獎,等到出社會後,殘酷的叢林法則馬上吞噬它們。
再者,網路的便利消磨的等待的耐心,你想看劇?點一下就有連結;想要購物?按一下,隔天送到。
大家不再重視那些需要時間累積的成果,像是工作經驗、像是文化底蘊、像是人際關係的建立。
最後,企業也沒有拿出好的方法與新文化來對應這些員工,只是任由他們自生自滅,整個環境吸收碎片化的知識、建立碎片化的關係、傳遞碎片化的情感。
新的世代因為眾多原因被培養成脆弱以及拒絕失敗的一代,但不是他們的錯,是因為物質變化的很快,但是社會的結構還沒能來得及跟上,於是許多人被推上火線,被迫待在自己不喜歡卻又沒能力逃脫的位置上。
新世代的管理才正要開始
我不是老師,我也不敢說自己是這些孩子們的老師,多年過去,他們也會上高中進入大學,而社會還沒有準備好接納新的世代,他們也沒有準備好相應的武器,一切都充滿機會和希望,但也充滿憂心與不安。
這些孩子真的能夠坦然面對失敗嗎?我是打上問號的。
因為就連很多大人都沒能學會。
*意指打擊率達到四成的棒球選手,基本上是隊上的王牌。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