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鐘說十八萬個故事》世界是你的,但你必須自己去拿

《三分鐘說十八萬個故事》世界是你的,但你必須自己去拿

三分鐘真的可以說十八萬個故事嗎?

看到這種書名的人大概只會有兩種反應:勾起好奇心或是嗤之以鼻。但如果你是感到好奇的那一位,恭喜你,作者已經用聳動的書名達到他的目的了。

這本書在說什麼?

老實說在閱讀這本書前,我並不認識作者許榮哲這個人,從他的網路介紹中,寫著「六年級世代最會說故事的人」,就是這句話激起了我的好奇心,想一睹這本書到底在說些什麼?

本書的心法說穿了並不值錢,那就是「人都喜歡聽故事」

沒錯,精彩的故事誰不愛聽呢?賈伯斯的蘋果帝國、愛因斯坦相對論、牛頓的蘋果砸頭論、賺透熱淚的鐵達尼號等等,《一千零一夜》的主角更是說到連國王也臣服,還順帶救了自己的命。由此可見好的故事的確能夠吸引目光與眼球,讓你發揮影響力。而在網路發達的今天,一不小心就被資訊洪流淹沒,不會說故事的人從一開始就輸在起跑點上。

「要怎麼透過說故事來提升影響力?」儼然成為今日網路寫手的重要課題。

 

《三分鐘說十八萬個故事》世界是你的,但你必須自己去拿

image credit: Jason Rosewell via Usplash

好故事是有套路的

作者使用「靶心人公式」來拆解故事的結構,同時也能作為寫作新手的入門磚,這條公式的七個步驟分別是:

目標→阻礙→努力→結果→意外→轉彎→結局

這個公式大概是絕大多數故事的標準流程,同時也讓我聯想到人類學家愛德華提出的「英雄旅程」概念,其中的核心觀念大同小異:在好的故事中,主角必須隨著故事情節逐漸成長,但是過程中卻又不能太過於順遂,中途的阻礙會成為主角歷練的養分,最終達到所求的境界,而在旅程中他必須要擁有一個核心目標來支撐。

《獵人》中小傑尋找爸爸、《鬼滅之刃》中炭治郎為了妹妹而踏上旅程、《灌籃高手》內的「稱霸全國」都是一樣的例子,基本上所有王道類型的漫畫大多不脫離這樣的套路。

在書中,作者用賈伯斯的故事當作範例(在這個時代賈伯斯是非常受歡迎的研究對象),來解說他的「靶心人公式」:

  1. 目標:『賈伯斯』的人生目標是『改變整個世界』。
  2. 阻礙:『賈伯斯』因為沒有富爸爸,大學才讀了六個月,就因爲家裡窮而休學。
  3. 努力:雖然『賈伯斯』不會開發電腦,但卻成功說服了他的朋友『史蒂芬・沃茲尼克』把他設計的電腦拿出來賣,也就是傳說中的『Apple I』。
  4. 結果:蘋果電腦前三代並不成功,直到做了三件事:推出第一台麥金塔電腦、挖角百事可樂『約翰・史考力』擔任執行長、模仿『喬治・歐威爾』的《1984》做出電視廣告。 三箭齊發,造成了蘋果電腦爆紅。『賈伯斯』因為這個巔峰,影響力大增,擔任了蘋果董事長。但是,同一年年底,『賈伯斯』卻又因為麥金塔電腦銷售不佳被董事會給逐出了自己一手創辦的蘋果公司。
  5. 意外:『賈伯斯』離開後十年後,蘋果陷入了史上最大的困境。但另起爐灶的『賈伯斯』卻成功的收購了『皮克斯』動畫工作室。蘋果高層因為蘋果的困境,只好得低下頭邀請『賈伯斯』回鍋蘋果救火。
  6. 轉彎:1997 年,蘋果推出了 iMac,創新的設計加上不凡的理念讓產品大賣。『賈伯斯』全面翻紅,一時之間升任執行長。
  7. 結局:最後,蘋果在『賈伯斯』推出了一個又一個劃時代的產品。『賈伯斯』也完成了他最初的目標~『改變整個世界』。

這個靶心人公式可以經過部分簡化,變成「努力人公式」和「意外人公式」,分別著重垂直思考與水平思考兩個不同的面相,但是故事情節相對就不那麼嚴謹完整,有興趣的人可以翻翻這本書,有更詳細的解說,這邊就不透露太多。

靶心人公式的厲害之處在於,故事的步驟是能夠顛倒次序的,它會形成如同電影中「分鏡」的效果,給觀眾另外一種不同的感受體驗,而由簡單的高中數學可以推算,故事情節的排列組合有7! = 7*6*5*4*3*2*1 = 5040種。

再加上喬治‧普羅蒂(Georges Polti)提出的「三十六劇」概念(意即全世界的戲劇橋段只會有36種),5040*36 =181,440,賓果! 十八萬個故事就是這麼來的。

覺得有點唬爛嗎?我也覺得。 但是作者用了這個噱頭,同時吸引了你我來搜尋他的書,這也達到了他想要的效果,不是嗎?

《三分鐘說十八萬個故事》世界是你的,但你必須自己去拿

image credit: Jason Rosewell via Usplash

故事的重點在於引起情感波動

上頭的靶心人公式,可以保證我們寫出(或說出)安全且完整的故事,但是好的故事並不是這樣就能產出,對作者來說,故事能不能讓人感動才是真正重要的事。

優秀的人透過故事來傳達資訊與事實,一流的人則透過故事來塑造想像與願景。

“全世界最有影響力的人,是說故事的。說故事的人,塑造了整個世代看事物的角度和價值觀。”

說故事沒有那麼難,只要你願意

其實從以前開始,我就發現會說故事的人往往比較受歡迎,在我聽過的演講中,大部分是搞笑幽默居多,偶爾也會有認真嚴肅或令人為之動容的,多數時候我們對於那些堆砌詞藻的無聊講稿並不感興趣,反而是那些日常的點滴更能夠引起共鳴。我就曾被人問過「你怎麼會講故事?」

老實說當時我都傻眼了,想說我有這麼厲害嗎? 當時還在成功嶺服替代役時,一群人在新訓中心接受十幾天的訓練,多數人的想法很簡單,就是撐過去就好,而訓練結束的夜間,就是眾人打屁聊天之時,大家嘻嘻哈哈開心的很。

社會百態,想當然在一個中隊裡什麼人都有,有時常出包的、也有正義凜然的,當時在講台上,分隊長請每個人上台分享一下自己的有趣經歷,講的精彩大家捧場,無聊的當然就在台下聊天。這時有位正義老哥突然大聲拍桌怒吼:

「為什麼你們都不能好好聽人說話!太過分了!隊長說的話要聽!你們不懂什麼叫做尊重嗎?不要逼我!!」

當時大家都嚇到了,乍聽之下有點道理,但是接連幾天不斷發作,只讓大家覺得遇到神經病。

後來我有點受不了,就到台上講了一段猴子與傳統的故事,其實非常老梗,大意是說在一個實驗中,一群猴子被關在籠子裡,籠子裡頭有個按鈕,只要有猴子去按,就會害全體被電,久而久之大家都知道不要去碰那個按鈕,要是有哪個白目想去按,就會被其他猴子圍毆。 時間過去,當實驗人員將猴子們一批批逐漸換掉後,整群猴子早已和當初的不一樣,但是它們卻擁有一樣的共識:不要碰那個按鈕,即使後來觸電功能取消也一樣,「不碰按鈕」已成為一種不可打破的傳統。

當年我的碩班指導教授用這個故事提醒我千萬不能拘泥於學術傳統,要勇於質疑,而我只是挪用一下。

之所以引用這個故事,是想提醒那位正義老兄,這個世上有很多規定是約定俗成,但並非不可挑戰的,有時不必要一直拘泥在固有的舊規矩中,不知為何反而引起眾人一頓喝采,或許是因為我透過這個故事,替大家出了一口鳥氣吧。

那次的事件也讓我體認到:原來每個人真的都有說故事的能力,只是看你願不願意去把握。 《三分鐘說十八萬個故事》就是一本生動創作教學書,用白話的方式告訴我們好故事的樣貌,透過一些公式拆解它們,找出內在的邏輯,掌握這套邏輯,你也能說出好故事。

若對《故事課1:3分鐘說18萬個故事,打造影響力》這本書有興趣,可透過此博客來連結購買,你不會有任何損失。購買之回饋金,將全額捐款給家扶助學金,詳細內容請見本站公益計劃。